还提到了各家各类人才选拔的比例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他只是提了一嘴,自己没框定。

    就像教材和考试标准一样,没有框定。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他相信,只要自己提出来,然后始皇帝支持,大秦朝中这些大臣,就会自动地把这项制度弄得完善而又平衡。

    朝会结束。

    但这项制度的影响,却刚刚开始,它在始皇帝的有意推动之下,以一种迅猛无比,势不可挡的速度,向四下疯狂传播。

    几乎是旬月之间,就传得人尽皆知。

    无数人捶胸顿足。

    但更多的人,欢欣鼓舞。

    让赵郢没有想到的是,大秦即将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天下英才的消息传开之后,原本铁板一块的山东六国贵族之间,竟然也出现了一丝缝隙。

    大家为什么要那么坚决地反对暴秦?

    那是因为,大秦不仅把他们从云端扫到了地底,而且现在的用人制度,也几乎断绝了他们上进的通道。军功爵制,考量军功,他们没机会,各地郡县官员,大都是老秦人,举荐出仕,他们也不占优势。

    不推翻大秦,如何维持他们的贵族地位?

    如何能传承他们的家传学问?

    但现在,科举制度给他们提供了一线可能!

    考试,唯才是举!

    山东子弟,又何尝怕了关中老秦?

    一时间,大家心情都有些复杂。

    “切不可中了暴秦的诡计,他们这是在分化我们的力量……”

    不少人痛心疾首。

    一眼就看穿了大秦朝廷的“险恶用心”。

    然而,人心真的开始浮动了,尤其是那些原本就在家族中不得势的旁支子弟,以及原本在六国时期,就没有多少机会出头的寒门庶子……

    当消息经由黑冰台反馈到始皇帝那里的时候,始皇帝忍不住哈哈大笑。

    于是,始皇帝下令,允许天下百姓针对科举考试的问题,公开讨论,献言献策。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讨论,席卷了大秦各地。

    各家各派,各国贵族,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据理力争,为自家争取一线之机。

    反秦是以后的事情,争取自家利益,那是眼下的事情。

    愿意孤注一掷,与大秦誓不两立的,有——

    不多!

    至少,敢于破釜沉舟的不多。

    毕竟,小命是自己的,而刀子是始皇帝的,敢拼死一搏的,对故国忠贞不二的,早就以身殉国了,那里还用等得到现在?

    不然,也不至于要等到始皇帝没了,才有人敢站出来,叽叽歪歪,推波助澜,痛心疾首地说什么暴秦暴政之类的屁话。

    ……

    对于意外收获,这些赵郢自然没有想到。

    当然,此时,他也没有闲情搭理这些。因为,他的目光早已经盯上了匈奴。虽然新婚燕尔,正是你侬我侬的时候,但如今已经进入始皇帝三十六年的二月中旬。

    距离始皇帝最后一次出巡,已经不足半年。

    自己要想在始皇帝出巡之前,彻底的在大秦站住脚跟,拥有足够自保的力量,那就必须尽快立下足够显赫的军功。

    娶王南,为的不就是这个嘛,哪能真有闲心在家儿女情长?

    就算是有,那也得是等局势彻底稳定了之后。

    所以,新婚后的第二天,不等新媳妇回门,得到了匈奴再次袭击九原郡村镇消息的赵郢,就跑到了皇宫里,再次向始皇帝郑重请求出兵!

    “胡闹,哪有刚成亲就扔下媳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