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您考虑过没有,中枢用不了这么多人呀。”

    “就如洪武朝,举人尚且是香饽饽,到了永乐朝,进士满地走。”

    “如今又有多少进士,因为朝中没有位置,尚且在地方蹉跎。”

    “而您大肆启用秀才、举人之后,那些十年寒窗苦考上来的进士,他们会如何想呢?”

    “届时朝堂里官位不够,您的好心可就变成恶意了,却会滋生官员的不满。”

    胡濙不是呛皇帝,说的是实情。

    大明官吏实行的是递补,一个萝卜一个坑,死了一个,后面的进士才能递补进去。

    官位毕竟是有限的,官员却多如牛毛。

    皇帝却又大肆提拔秀才、举人,现在尚且能安置,等过些年呢?朝堂人才井喷,必然会导致有人闲置、有人坐冷板凳,他们作何想法呢?

    姚夔语气阻塞,他确实没考虑以后。

    朱祁钰斟酌:“人才多是好事,是朕之愿想,但人才太多,也愁人呀。”

    两宋严重冗官,拖垮国家财政。

    而且,大明是明目张胆的世袭制,老子当官,儿子名正言顺在朝廷领一份薪水,还要荫补。

    再加上乱七八糟的亲戚,都会安置进各个衙门。

    这些人还会继续生大批孩子,继续霸占官位,久而久之,他们内部已经卷得不行了。

    皇帝又往里面塞人,这就导致一个罐子,已经快塞爆了,能不斗起来吗?

    “老太傅,若朕有蒙元之疆域呢?可否用得了这么多人才?”朱祁钰问。

    “陛下,不在疆域大小,疆域越大,盘根错节的关系越多。”

    “您新占一地,总要用些当地人吧?”

    “再往里面一点点掺沙子,用自己的人,那些新土地才能慢慢被大明控制。”

    “而您为了控制疆域,自然还要引入新的人才。”

    “就入河流,需要新的水源,若池水一动不动,就成臭水沟了。”

    “如此一来,原地贵族、各方势力的人,新人才,新地方也会被挤爆的。”

    胡濙慢悠悠道:“您疆域越大,看似人才稀缺,其实地方已经被人才挤爆了,人才反而没有上升的空间。”

    这是大问题。

    洪承畴的怀才不遇,不恰恰说明人才机制出了问题吗?

    必须得给士人一个上升空间,尽量保持中枢是一团活水,即便偶尔有污垢,也能被新鲜的水冲刷干净。

    朱祁钰站起来,躬身一礼:“还请老太傅赐教。”

    朝臣也都看向胡濙。

    胡濙跪下回礼,斟酌道:“老臣倒是有一策,能暂时缓解危机。”

    “老太傅请说。”

    “老臣之策,虽然可行,但最多百年,便会积劳成疾,反而矛盾会爆发得更严重。”

    胡濙苦笑:“取消吏员,改用官员!”

    姚夔一愣,这是什么破办法?

    这不是天下大乱之策吗?

    “老太傅,那您考虑过财政需要支出多少俸禄吗?”耿九畴问。

    胡濙苦笑:“耿尚书,那您说,如何缓解人才过剩带来的问题?”

    耿九畴摊摊手:“下官看,干脆不理便是,官途本就逆水轻舟,哪来的公平可言?”

    这话纯属耍无赖了。

    “耿尚书,就说您的儿子耿裕。”

    “您设身处地的想,耿裕才华抱负皆属一流,出将入相的人杰,却郁郁不得志,没有晋升的机会。”

    胡濙问:“您心里作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