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张周再一次参加朝议。

    奉天殿内,没他什么事,他现在仍旧列在文臣之列,当天就是听完一众人的进言后,出了奉天殿就会跟萧敬一起去乾清宫。

    他跟别的大臣完全不同。

    当天却是皇帝跟内阁就《大明会典》摊牌的日子,因为张周当天入宫时,已将他所编撰的《大明会典》成书,送到宫里来,皇帝也不打算亲自看,毕竟看不懂,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完成。

    但事却不能泄露出去,在朝议结束之后,刘健也得到吩咐,让一起去一趟乾清宫商议事情。

    “刘阁老,不知所为何事?最近朝中可有大事,需要多番内廷商议?”

    屠滽作为吏部尚书,走过去好奇问了一句。

    刘健等阁臣最近被皇帝乾清宫召见的次数有点多,屠滽作为吏部尚书却很难享受到这种待遇,他也想知道皇帝跟内阁之间在搞什么名堂。

    刘健不想回答。

    如果被人知道《大明会典》由一个人修撰完成,剩下的人全都是摆设,别说是内阁三人,就连整个翰林院体系都要因此蒙羞,现在皇帝只跟他们几个阁臣还有王鏊说了这件事,也是很给面子了,如果再让屠滽他们知道……那就等于是将丑闻公之于众。

    谢迁凑过来笑道:“没什么大事,翰林院上下都在忙呢。”

    “是啊,是啊。”

    有大臣过来凑一脸,还在应声。

    翰林院忙吗?

    可能吧。

    大明各级的官府,要说最清闲自在的,可能就属于翰林院的官,都说那是清贵之所,一个个每天都无所事事,甚至点卯的事都不用做,跟别的衙门上下紧张的氛围完全不同。

    这边说话被谢迁打岔,刘健也寻着机会出来,跟随小太监一起往乾清宫方向走。

    ……

    ……

    乾清宫内。

    一整套的《大明会典》摆放在那,刘健到来时,张周已经跟皇帝谈了好半天了,而且是谈笑风生那种。

    皇帝也不在书案之后,跟张周近乎是并排站着,一点架子都没有。

    刘健曾经也憧憬着皇帝可以跟他们文臣之间如此平等相处相待……但这不过是梦想,却好像全都在张周身上实现了。

    “刘卿家来了。”朱祐樘不等刘健施礼,便抬手示意他不用拘泥那么多君臣礼数,“一早朝议之前,朕就派人告知过阁部,今日要找人校对秉宽所修的《会典》,但此事不能对外声张,除了翰林王学士之外,最好只有一两人参与其中,刘阁老可有想好找谁?”

    刘健面色为难。

    这么一整套书,说是校对,但其实是审查。

    看这套书是否真的如张周和程敏政之前吹的那样,到了可以直接刊行的地步,这么费时费力的工作,涉及到考证等事,找一两个人来……闹呢?

    难道让我们内阁这三个老家伙也参与校对?就算再加上王鏊,这工作量也大到惊人啊。

    张周笑道:“刘阁老是否觉得人力不足呢?有关考证的事,在下特别准备了一份书卷,涉及到出处和循例的部分,应该能轻省不少。”

    张周之所所以没直接就把书拿出来,而是要先行准备,甚至还去问林瀚和程敏政的意见,更多是因为有些法例、衙门涵盖职责等,照本宣科容易,但毕竟是“口说无凭”,不能你说这个职位该干嘛就干嘛,需要有出处,没有出处的则需要援引先例,比如说在正统、成化年间出过什么事,当时朝廷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当时朝议有什么结论之类的。

    这是充分考虑到文官会挑刺。

    本来双方就不对付,现在张周还越权把翰林院的工作给干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