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等到王谨来到学宫的时候,就听到了学宫之中那位贤者的讲学。原本还有些放松的王谨立刻变得严肃起来。然后悄无声息的进入大殿之中听其讲说。

    「君上,此处偏远,不若臣去前面再摆一副坐具,您也好听的清楚一些...」服侍的寺人说道。

    王谨眉头一皱,轻轻摆摆手让他退开,然后继续听讲。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之间,天色就暗淡下去,从中午一直到傍晚,没有一人离开,全都在安静听其讲述。

    在大殿两侧,还有几名书记官一直都在奋笔疾书。每一次学宫中有大贤讲学,学宫都会将这些大贤的讲述一字不差的记录下来。

    上一次在这里讲学的还是一代名相孙叔敖,其思想、治国理念以及治水之道都在这里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几百年来,淮国学宫一直都如此,可以说淮国的书籍乃是整个邦周诸国最多的,因此虽然淮国和中原诸侯关系并不好,但是每年都有不少贤者前来淮国学宫讲学,并且入守藏室一观。

    淮国学宫之中搜罗了大量书籍,还有子珏当年留下来的,当然最重要的书籍依旧在淮国公室之中保存,外人是无缘得见的。

    至于说让各国大贤前来观看藏书,淮国也并不担心被人学走,毕竟就算学会了,国君愿不愿意用也是两说呢。

    王谨找来山长,向其询问了那位贤者的信息。

    「君上,此人名李耳,字伯阳,其父是宋国官员,乃是邦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博览群书,智慧高绝,因为听说淮国学宫有大量书籍,因此前来观之,吾于是请其为学宫弟子讲学。」

    「此等大贤居然是邦周守藏室之史,有如此大才却不用,难怪周室每况愈下。」王谨感慨道。

    「还请山长代为引荐,孤想要请他出任学宫大祭酒!」王谨说道。

    山长听到这话心中也是震惊不已,要知道淮国学宫的祭酒一直都是淮国公室兼任的,乃是学宫之长,没想到淮公居然有如此魄力。

    当即山长便带着王谨亲自前去见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