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啊,我要是能和女的互换身体,想想都”

    “这是一部爱情片吧?”

    “应该是吧,相隔千里互换身体,这不来一场跨越空间的恋爱?”

    “嘿嘿嘿,这女主角真漂亮,值得一看啊!”

    每一家网吧里,讨论《你的名字》这部电影的言论都不绝于耳。

    在这个网络娱乐还比较贫瘠的时代,能够有一部电影预告片在网络上发布,已经足够让大多数网友们感兴趣看一看了。

    而2004年有多少网民?

    9400万人。

    其中24岁以下网民接近5000万。

    很巧,《伱的名字》这部电影主打的就是年轻人群体,16-28岁的年轻人是这部电影的主要目标。

    现在已经是2004年了。

    一线城市的猪后腿肉已经要八块多一斤了。

    一部平均票价在30元的电影,对年轻人(一线城市)来说,已经不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了。

    哪怕是高中生和大学生,攒一个月的钱,绝对是攒的出一张电影票钱的。

    已经参加工作的20-28岁的年轻人,30块钱更不算是负担了。

    而电影这种娱乐方式,也是现在的年轻人推崇和喜爱的,正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

    请心爱的姑娘或者暗恋的女孩看一场电影,也成为了年轻人约会或者追求对方的首选项目。

    只要在这9400万网民里,剔除未成年,能够有500万人被预告片吸引进电影院看《你的名字》,那这部电影的票房就会有1.5亿了!

    而且,《你的名字》的宣发工作,可不仅仅只是在网络上做。

    真正大面积的宣发,还是在线下战场。

    全国主要城市,只要是有电影院的市,公交车站上都贴上了《你的名字》的海报。

    主要的一线城市,大型广场上的广告牌也换上了《你的名字》的电影海报!

    这些电影海报各不相同。

    有的和叶杏梅看到的一样,有的则换了不同的文案,不同的背景。

    “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地方,我一定会,再次去见你的。”

    “只要记住你的名字,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个地方,我一定会,去见你。”

    “假如我们相遇,肯定一眼就能认出彼此。”

    “就算我不记得你的名字,我也会一直一直拼命的寻找你。”

    “黄昏,不是白昼亦不是夜晚,是我努力却看不清你的脸。”

    “我已记不得你的名字,却还是要找到你。”

    这些海报清一色的都是满满的青春的味道,非常小清新,而文案又充满了伤感文艺气息。

    放到20年后,可能这样的文案已经司空见惯,甚至有些让人厌烦,无感了。

    太矫揉造作了!

    但在这个郭小四、安妮等伤感青春文学作者们还没有大放光彩的时候,这些文案可太吸引当代年轻人的视线了。

    几乎只要是看过海报的年轻人,就很难忘记海报上的画面,以及这些读一遍就深深记住的文案。

    矫揉造作就对了!

    现在的年轻人,就好这口!

    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共同攻势,《你的名字》这部电影很快就在内地年轻人群体中爆了。

    学校里,工厂里,办公楼里,到处都是年轻人在讨论《你的名字》这部电影预告片的身影。

    逢人就问对方:“欸,你看了《你的名字》预告片了吗?”

    和冯导主打的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