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像一部电视剧。

    不管是四处寻子的黄博、郝蕾,还是偷偷带大孩子的村妇,或者是充满故事的寻子男张奕,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以及自身的无奈,人物角色不断的反转反转再反转。

    两个小时的故事里塞入了太多关于亲情和血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得几个主角都不得不弱化自己的剧情,迁就整体的故事发展,这样的迁就,让原本可以丰满的人物变得有些失真。

    观众都还没对这些人物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呢,就一场场煽情戏、感情爆发戏接连不断的上演,让很多观众都无法共鸣和融入,本应爆发的情感无法直接传递出来。

    在这方面,另一部相似题材的《失孤》,处理的就很不错。

    相比较《亲爱的》的故事性,《失孤》的重点是写人。

    通过找孩子的父亲,和找双亲的孩子,这对人物线,来刻画拐卖儿童这件事对丢孩子的父母和被拐卖的孩子双方命运带来的悲剧。

    这部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八个字便可概括:失孤-寻孤-遇孤-成孤。

    《失孤》并没有夸大刘德桦这个主角的苦情,而是通过一张地图、一辆临近报废的摩托、衣衫褴褛包裹下那黝黑干裂的皮肤,来让观众理解他这15年里,为寻子走过的路,吃过的苦。

    不得不承认,女性导演在细腻感情和电影细节的把控上,确实要比男性导演优秀很多。

    但《失孤》的导演彭三源在电影剧情上的把控,就又没《亲爱的》好了。

    《失孤》的人物和故事框架由三条线索构成,遗憾的是整个电影对三条线索的整体结构把握没有掌控好,有前后完全脱节的感觉。

    《失孤》更像是篇散文或者一首诗。

    散碎、零落,虽然美,但凑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每一个单一的场景要么风景如画,要么民风纯朴,刘德桦15年寻子,遭受重重打击可始终在路上,也不断的遇到好心人在帮忙,可就是缺乏一个中心爆点,仅仅靠着好人好事串烧,故事显得松散而不抓人。

    整部影片节奏不合的抒情、象征空镜头,使得整部电影在叙述上显得凌乱而不得章法,结果却是消解了残忍又没能点燃观众,成了两头不靠的尴尬之作。

    可以说《亲爱的》和《失孤》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

    两部电影都是优点明显但缺点也很明显,所以这两部电影的票房都在四五亿左右,口碑也是毁誉参半。

    但巧合的是,这两部电影的优点正好是互补的,如果将这两部电影的优点融合,剔除缺点,整合成一部电影的话,绝对能呈现出一部很棒的“打拐”题材电影!(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