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的画面。

    而且数字摄影,每个镜头是一个单独文件,基本上你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正着看、倒着看都行。

    有些要求高的导演,甚至能让剪辑师在拍摄现场就剪片,拍完半小时就能看到一场戏的粗剪效果。

    吴渊在梦中干到执行导演的时候,就经常在剧组现场盯剪片,常常是总导演一句话,他这个干执行的就要熬三个大夜!

    有钱的剧组甚至还能做到现场预调色,导演在监视器上能直接看到经过一级调色后的画面效果。

    也就是加了滤镜的!

    至此,导演们才终于不用天天拍完戏还要洗胶卷,看样片,开讨论会。

    有丰富数字摄影时代经验的吴渊,一朝回到了千禧年的电影剧组,确实让他感到别开生面。

    虽然《十七岁的单车》不是顺拍的,但是因为这部电影主要是围绕着两位主角的两条单独的线而讲述的故事。

    电影中小坚和小贵的线,平行却又会产生交叉,最终在一场“热血”的少年斗殴中走向高潮,也走向尾声。

    所以王晓帅在拍摄的时候,主要是以崔邻和周讯一组,吴渊与高媛媛一组分开来拍摄的。

    前期几天主要都是拍崔邻和周讯这一组的戏。

    两人一个是从农村来到京城打工的快递员小坚,一个是来到城市给富家人当保姆,却老偷穿主人家衣服,想要伪装成“城里人”的农村姑娘红琴。

    崔邻饰演的小贵,老在破旧四合院里,透过墙头偷窥隔壁高楼落地窗里,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红琴。

    而吴渊和高媛媛饰演的角色,就是两个生长在京城的城里人。

    文艺片嘛,都是要上“意象”“符号”和价值观的。

    这部《十七岁的单车》中,单车就是一个特殊的符号和象征,通过小坚和小贵两人对这辆单车的态度,折射出城里人和农村人生活的差异,农村人融入城市的困难,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差异。

    第六代导演们就好这口,好像不拍点困苦的社会现实,小人物在大时代下的悲惨命运,暗讽下社会啊、时代啊之类的东西,就不会拍电影了似的。

    吴渊倒不是说看不上或者排斥这种类型的电影,只是他终究不是出生于60~70年代,经历过那个复杂、动荡的变革时期,被大量欧洲艺术电影洗脑的一代人。

    特别是经历过梦中20年后,他的电影理念、价值观,早就被改变了。

    在他的电影观中,要嘛就拍让大众喜爱,能够带来欢声笑语和刺激观感的商业大片,要嘛就拍能够感动人心,引发共鸣,更多挖掘人性、人物故事的文艺片。

    这种沉溺于自我表达,探讨社会体制,输出叛逆、文化、政治观念的电影,他是真拍不来,也没兴趣拍。

    反正已经有一代导演在这个领域努力耕耘了,他这个新人就没必要再往里头扎了。

    华夏电影需要有这么一批电影人来拍这种电影,但是不需要所有电影人都往这个领域钻!

    他还是多为华语电影开辟些新道路,新风格,新类型吧!

    所以,在进组的这段时间里,虽然吴渊一直跟着王晓帅,如饥似渴的学习着这个年代的电影剧组运转模式和知识。

    但是他对王晓帅不断灌输的各种电影理念、艺术想法,全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根本不往心里去。

    每天晚上的看片会,吴渊也大多都是只安静的坐在旁边听导演和编剧们激烈的争吵,很少出声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的这个态度,反而让王晓帅觉得这小子是个可造之材,懂得多听多看少说话!

    就在王晓帅对吴渊的好感度越刷越高,快要自我攻略成功的时候,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