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因为他的前缀里有个大字,还是因为他的宗族庞大,经学传世。

    王昶显然是希望跟王基同进退的,双方最好是站在同一个阵营里。

    王基沉思了起来,随即问道:“王公啊,您觉得陛下跟大将军比起来如何呢?”

    “陛下尚年少,假以时日,定更胜一筹。”

    “那您觉得自己跟大将军比起来如何呢?”

    王昶大笑了起来,“那我就知道该如何抉择了。”

    两人在这里休整了一天,随即加快了前往洛阳的速度。

    地方的情况正在好转,侍中持节巡视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哪怕只是临时装模作样,也比以前要好了很多,而王昶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举动振奋了很多有真才实干的人才。

    大魏官吏的整体素质不高,但是这不是说其中就没有贤才,尤其是底层,寒门出身的优秀人才还是不少的。

    至于大族出身的优秀人才,那是不必担心怀才不遇的情况,出身大族,没有才能都可以出头,何况是有才学的呢?

    请访问最新地址

    被掩埋的人才往往是出身偏低的那些人。

    青龙四年,魏明帝下诏求贤,司马懿亲自举荐,王昶就这么进入了皇帝的视线。

    王昶后来担任徐州刺史,他非常的重视吏治,大力的提拔了很多出身底层的人才,并且对麾下的官吏们下重手。

    同时他在当地开垦农田,囤积粮草,在政务上做的极为出色。

    后来进了庙堂,当齐王曹芳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时,王昶再次上书,给与了五条政略。

    这治国五条,算得上是整个大魏里为数不多的针对官吏治政水平的内容了。

    这也是王昶为什么会那么在意皇帝整顿吏治的原因。

    王昶的五条上书,到如今都没有人能超越他。

    他认为,治理国家,第一是要崇尚道统,鼓励学业,抑制空谈,大规模修建学校,让学生们入学,培养人才。

    第二,要设立考试制度,考试是一个标准,没有标准无法衡量曲直,没有考试而任免升降,通过评点来看对方有没有才能,都是扯淡。

    第三,他认为官吏们的任期太短了,完全没有政绩就直接提拔,应该设立较长任期,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政绩的再去提拔委任。

    第四,省减官员们的实际收入,要让他们知道廉洁羞耻!别让他们去压榨老百姓!

    第五,严禁奢侈,提倡借鉴,要对官员们做出居住,出行,穿着,饮食方面的限制,不许他们乱来,敢超出一定程度就以僭越的罪行来处置。

    说真的,王昶的这五点上书都是根据当代的官吏水平,以及诸多的隐患来制定的。

    他的这五点上书成为了后人们认识魏晋官吏们的重要依据,从王昶的上书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员们不经过考试,没有才能,人才储备低,没有政绩,喜欢奢侈,压榨老百姓

    光是从这五点上书,以及王昶敢这么上书,就能知道王昶的眼光和才能在群臣里都是遥遥领先的。

    皇帝非常的开心,觉得王昶说的很有道理。

    下诏表扬了他,然后让他去负责考试。

    可也就因此没有下文了。

    皇帝似乎更在意史书上的寥寥几笔,某年某月某天,大臣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政略,皇帝欣然接受,赏赐了他。

    可后面呢?

    后面就没有了。

    王昶后头还说过自己不懂得具体考试和计算政绩的办法,应当寻找一个专精这方面知识的人来,大家一同来拟定这种考试和政绩的具体施行办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