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城一旦开战,生死难料……说不定何日一场水攻、火攻计策,就可以摧毁一座城池,一个家族的产业,琅琊老家虽是祖地,但也只能放弃了。

    但产业也是人置办的,倒不如将人带走,去安定的地方慢慢求学,博采众长,日后再图功绩。

    在这些侄子中,他最为欣赏的不是已经出游的诸葛瑾,而是这老二诸葛亮。

    诸葛亮天资聪颖,从小就聪慧过人,得族人喜爱,教过他的先生全都喜爱他好学、天赋奇佳。

    而且,在路上一直不断询问此次徐州大战,无奈之下诸葛玄只能将自己所知,以及分析,缓缓引导教学,但同时他也想到,如果能够送侄儿到名士云集之地,或许他能遇到名师,以后大有可为。

    总比跟在自己身边好。

    如今扬州的局势并不佳,若是全家都跟随自己前去豫章,一旦城门被破,兵败被围,那可一家人都完了。

    所以,这对于他来说,也是一次考虑的机会,若是这位侄儿真的有当今天下难寻的天赋,那就送他去荆州,凭借自己的人脉,给他找到名师,让他未来可以建功立业。

    此时,诸葛亮面对这个问题并不立刻回答,而是仔细思索了许久,才拱手开口道:“侄儿全都记住了。”

    “好,那我再问你,这整个战局之中,最为关键之处是何?”

    诸葛玄也是参悟了很久,才深刻明白其中玄妙所在。

    诸葛亮看着江面,再一次回忆了所有的过程,以及方才叔父所指引的奇特处,然后回过脸来笑道:“是道义所在,诸事皆顺。”

    “人心倾斜于曹氏,曹操仁义屯军,战局父仇大义,陶谦失仁义则众叛亲离,所以关键就在于,曹操为何会仁义攻徐,对百姓秋毫无犯!”

    诸葛亮当即目光一亮,再次思索,从之前叔父说过的只言片语中又想到了一点,兴奋道:“军屯!叔父方才说,曹操自军屯开始,就已诉诸于仁义,虽说军屯也会死人,但却能换得万亩良田,那位曹公只需坚守仁义之表即可,因为死去的人已经死去,活下的人可以享受仁义。”

    活者享仁义,死者已逝矣。

    诸葛玄沉吟这句话,再次诧异的看着侄儿,他正目光熠熠的看着江面的波光。

    而此话,不禁令人感慨,他区区九岁、十岁的年纪,却能有如此见识。

    莫非真是一名天纵奇才,未逢名师便已经能有这等心性,当真难能可贵。

    “亮儿,你所言感悟竟然在我之上,”诸葛瑾坦然的夸赞,他知道自己的才学称不上“天资聪颖”,只是多年感悟累积,方才有所成就,但是诸葛亮不同,他才十岁,这样的年纪已经能听懂战略战策,并且自己反推乐此不疲。

    不得不说,这是早慧。

    而且他发现,诸葛亮记性很好。

    “亮儿,是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诸葛亮谦虚的笑了笑,“亮儿不知,只是看过的东西会记得较深,想要回想的时候,很容易能想起。”

    这就是天赋,张韩羡慕不来的智力天赋。

    “好,亮儿果然是奇才,叔父不该将你带去扬州,袁术也非明主,兴战之地不利于你求学,你应当转而去荆州……”

    他感慨而言,话语里多了几分不舍,家族血亲,一起呆了没多久,就需分别。

    而且这一别,也许就是一辈子。

    叔侄两人尽皆默契的沉默起来,诸葛亮的确早慧,他明白叔父话语里的意思,若真是这样安排,以后相隔两地见面的机会就少了。

    自家大兄出游多年,战乱之后更是失去了联系,也不知他在何处。

    “亮儿有何志向?”

    “志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