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估了价,至少一千万,加上铜钱就是两千万了!”

    刘协点点头,笑道:“没错,蔡德珪果然是忠臣,朕没有看错他!”

    合着给钱买官就是忠臣......这怎么是灵帝的路子?

    张机听了刘协的话也有点无语,但他又不好进谏——他自己也拿了刘表给的一千万来买官了,现在怎么能说蔡瑁买官不好?合着就许他一个人买官,不许别人也买官?这不成欺行霸市了吗?

    “仲景,”刘协这时候笑着对张机道,“蔡德珪花两千万买了一个郡守......刘荆州只替伱出了一千万,这个郡守国相是买不了,朕就给你安排一个可以出入宫廷的二千石吧!”

    “谢天家。”张机赶忙谢恩。

    “宫中有什么空缺呢?”刘协琢磨了一下,“对了,大长秋还空着!”

    大长秋?张机愣了又愣。

    这个官职是“职掌奉宣中宫命”,也就是皇后宫的总管。实际上,这个职位往往还拥有总管内廷宦官的权限,成为实际上的大内总管!在十常侍之乱前,大长秋长期由宦官出任的,不过在十常侍之乱后,由于宦官几乎被尽屠,所以大长秋就改由士人出任。

    但是张机听见这个官名儿,还是“胯下一紧”......

    而刘协对张机的重用还没到头呢!他接着又道:“再加个中常侍吧!”

    大长秋、中常侍?

    这官职也太像权阉了吧?张机心说:我的官都和曹孟德的爷爷一样了!

    张机刚想推脱,刘协却抢着开口了:“仲景先生,中常侍一职本属郎官,向由士人出任,只是由于本朝的天子多年少而夭,所以出了许多临朝的母后,不方便和士人接触,才由宦官专任此官,久而久之,天下人就都以为中常侍非宦官不可了。而朕自即位以来,宫中便无宦官,连大长秋这样的皇后宫总管,都是由士人出任,何况常伴朕左右的中常侍?

    而仲景先生出身南阳张氏,又是朕之宗亲刘景升所荐之人,且年长德高,累历州郡,熟知天下之事,还精通医术......出任常侍朕之左右,以咨顾问,并交通内外之常侍郎,不是很合适吗?刘景升推荐你来朝中,不就是为了让先生跟随在朕之左右吗?刘荆州一定很关心朕的身体如何吧?”

    这个小天子莫不是真的能掐会算吧?张机心说:他让我当什么中常侍......应该也有借机敲打刘荆州的意思吧?毕竟派个医生入朝刺探天子有没有发疯,好像也不是忠臣之所为吧?

    刘协看他不说话,又温言道:“仲景先生,过去的中常侍虽然经常借着替天子传话代言的机会为非作歹,但他们也能替天子或太后去和朝臣们讨论一些不方便由天子、太后直接出面的事情。譬如......卖官!”

    “卖官?”张机一愣。

    “对!”小天子点了点头,“蔡德珪出两千万买南阳太守,应该也是刘荆州的意思吧?”

    “那是当然。”

    “这就对了!”刘协笑道,“刘荆州是知道朝廷还于旧都后开支浩大,非十亿不足以复兴洛邑。而如此多的开支,不能都指望荆州吧?”

    “的确......不能都指望荆州!”张机必须这么回答。他是那个出使西域的张骞的后代,张骞封博望侯,就是《三国演义》里那个“火烧博望坡”的博望的侯爷。张骞的子孙就在南阳住下,发展成了南阳张氏,那也是荆州地方上的大族,得代表大族的利益,可不能让刘协逮着荆州一地往死里刮啊!

    “对啊,必须让天下州郡一起分担!”刘协点点头,道,“因而刘荆州才让蔡德珪首开买官之例!朕以为,今后,凡朝廷直辖之外的郡守国相想得到朕给予的名分,都要纳五铢钱两千万,州牧、刺史则需纳钱一万万!如果谁不愿意出钱,那就让他们自领互表吧,朕是不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