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会受到不少人的欢迎吧。

    随即不再多想,转而投入到了钓鱼大业中。

    二哥说吃鱼补脑子。

    他今日得多钓上来几条。

    为了让自己的二哥变得聪明些,他也是迫不得已啊。

    因为心中有了给自己母亲的交代,运气倒也不错,三尾大草鱼,差点都拖不动鱼竿,还是在他的护卫帮助下,才慢慢的拖上了岸。

    一顿酸菜鱼落肚之后,才各自散去。

    京师在朱载坖生意的带动下,越来越繁华。

    曾经稀少的冷品,到了现在满大街都是叫卖的,但只这一项就不知道养活了多少人家。

    牙膏,牙刷也开始慢慢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因为养豚场的成功,引得不少有钱人家,不再想着去囤积土地,而是投入了养殖行业。

    养鸡,养鸭,养鹅。

    让京师的食物也多了好几种美味。

    纺织厂的建立,也压低了衣服的价格,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有一身的体面出门。

    周围不知道多少慕名而来讨生活的,

    都因此而慢慢地定居了下来。

    转眼间,就到了七月末。

    关于朱载坖新的赚钱方法,也终于传了出来。

    海边捕鱼,然后往远处售卖。

    有人观望,也有人已经一头扎了进去。

    朝堂之上。

    朱载壡坐在龙椅上,低眉看着底下的大臣们。

    在他几次的坚决要求下,上朝的时间也跟着工厂的时间一致了。

    本来是通不过的,文武百官们宁愿吃点苦,也不想和那些工人们的作息时间一个样。

    可不知何时,民间流传去了一句话:朝堂上的诸多大臣,过得还没有他们这些小民好,连睡懒觉的机会都没有。

    不怕假话骗人。

    就怕真话扎心。

    寒窗苦读几十年,好不容易做官了,还不如平头百姓,那么这个官做得也就没啥意思了。

    于是在流言还没有进一步扩大的时候。

    朝臣们就开始要求上朝解决这种事情。

    最后再也没有人叽叽歪歪地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和合祖制的顺利通过了。

    此时是朱载壡的十六次上朝。

    朝会已经开了好长一段时间了。

    “臣觉得从天津卫到京师的这条路,必须要修建起来,成祖当年的龙兴之处可是要好好地重视一二。”

    原本反对很激烈的吏部尚书,此时却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现在不是说路不能修,而是使用徭役来修建,还是让地方士绅们出钱出力来修建的问题,毕竟,户部可是没有多余银子的。”

    户部尚书陈经立刻跳了出来,连连否认。

    现在谁都知道,修这条路是为了什么。

    他可不想断人财路。

    “要不,还是发徭役吧,毕竟修出来的路,也是百姓们自己要走的。”

    礼部尚书也走了出来,刷一刷脸面。

    路要是修好了,他们家也可以入驻天津卫,拿到一个份额。

    “呵呵!”

    坐在龙椅上的朱载壡听得都在发笑。

    刺耳的笑声,让整个朝堂,瞬间陷入死寂。

    用朝廷的力量,来谋划自己的利益,还能够说得冠冕堂皇,不愧是以礼命名的礼部。

    张璧也不绝的尴尬,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