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失望。

    既然这些人没啥大用,还世世代代的子承父业,还不如朝廷自己地拿在手中。

    在大同最近的一个县城,已经做过了实验。

    给吏员们也发放俸禄的做法,使得吏员不再仰仗知县等人给出的工钱,干活不但勤快还不用贿赂上官。

    他听人说,许多地方的吏员们在子承父业的时候。

    都会喝上一碗洗心汤,说是什么要洗去良心,才能干好活。

    听听,这都什么话?

    嘉靖无法想象,自己若是生活在这样的小县城中,还能不能安稳地活着长大。

    “这些为了大明出过力的人,朝廷不会忘记,朕也不会忘记,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务必给这些人说得清楚明白一点,免得最后闹出都不好收场。”

    “皇上,您说的办法可行,但需要一个特殊的部门来处理这件事才行。”

    安置老兵的问题,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令所有人头痛的。

    而一点嘉靖的说法城里,那么这个权利就很大了。

    完全不亚于现在刚刚成立的辅兵军。

    “那就成立一个,但必须是军中的人才行,不然朕怕时候,又要被某些人该插一手。”

    权利这种东西,需要平衡。

    文官发展到现在,各种平衡已经达到了极限。

    就是武官这方面实在差得太远。

    一个兵部,还被文官们把持着,若再不做出改变,恐怕宋朝最后的结局,也就是大明的结局。

    聪明劲一旦用对地方,嘉靖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他在大同,别看一天到晚的没干啥事,可为了梳理文臣和武将之间的关系,很是费了大力气的。

    “臣立刻就去准备。”

    周尚文立刻应下。

    心里则是在想,若是这件事做成了的话,怕是以后招募士卒,会容易得多。

    “等一等,下个月朕回京师,你们两人商量一下,如何开办武科,武状元的地位也得提升一下。”

    嘉靖再次安排了一件事情,又闲聊了几句,就离开了。

    留下翁万达两人,心头的压力,比一开始都沉重得多。

    开武科没什么。

    可要是提升到可以和文科差不多的地位,整个大明的文人,都会站起来跟着他们对着干。

    往后的日子就难熬了。

    “皇上的步子,迈得太大了些。”

    沉默良久,翁万达语气幽幽地说道。

    “希望一切都很顺利。”

    周尚文白花花的胡须,在叹气的时候,也在微微的抖动。

    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能够在战场上开强弓,力克强敌都不带怕地,可面对整个天下的文人,心中却没了底气。

    武科被一代女皇建立起来之后,一直到现在,多数时候,都是被当做陪衬来对待。

    如今却要走上朝堂。

    往后的武将,估计都要出自这里了。

    “一步步来,只要大同的军队改制成功,那么其他的地方也就顺理成章,文人的德行,我大多还是了解的,只要军队不出问题,这些人最多就是嘟囔几句,然后选出家中子弟,看能不能走武举这一条路。”

    左右给人多了一条路子。

    大家族的子弟很多,总有文不成,武艺却很出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