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打捞计划。

    考虑到水底的瓷器比较多,而且瓷器这东西又是易碎品,并且全部需要潜水队员一件一件的打捞出水。

    超过十万件的瓷器,需要耗费的时间和人力会非常大。

    所以韩阳洲提议用浮筒打捞和浮吊起重打捞结合的方式。

    唐宋元听取了韩阳洲的计划,简单的考虑一番后,回复韩阳洲道:“批准实施,但切记要队友们注意安全!”

    半个小时后,冷志文和全体潜水队员披挂整齐,全都穿上了最先进的潜水设备,

    每人携带了两瓶氧气,还有两个浮筒,在众船员和船工的注视下,他们把浮筒装满水,然后一个倒栽葱潜入水中。

    唐宋元也开启着透视的视野,密切关注着潜水队员的进展。

    浮吊船船长郭嘉祥也驾驶着龟兹号调整好位置,然后指挥着机械工人放下浮吊的吊臂,吊臂的最下方是一个大号的吊篮。

    随着时间的推移,冷志文等潜水队员陆续抵达海底。

    他们打开水下照明设备,移动到沉船侧面的破洞处。

    冷志文当先一人钻了进去,轻车熟路的找到了存放瓷器的船舱。

    稍稍打量了一下,又在心里默默的感慨一番。

    然后他弯下腰,拨开覆盖在瓷器表面的泥沙,双手抱起一叠大概有七八个左右的青花大碗。

    然后他转过身去,把这一叠大碗递给下一个队员。

    七个潜水队员排成一列,通过接力传递的方式,一直把大碗从沉船的破洞口传递出去。

    这是相对省力的方式,速度也比单人来回运输稍微快些。

    而且沉船破洞口的位置,留有一名队员专门负责接应,把里面递出来的瓷器,小心翼翼又稳稳当当的放在洞口处。

    深海之下的劳作是既考验着队员们的体力,同样也非常考验他们之间的默契。

    这里无法说话,只能靠手语交流。

    所以除了默契之外,还需要队员能设身处地的为队友着想。

    互帮互助,相互信任。

    终于,在搬运了几百件之后,冷志文看了下手腕上的潜水手表,

    手表上显示着时间已经过去了40分钟,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返回,要不然氧气将会不够他们返回水面,

    于是他停止了搬运的工作,他朝着身后的队员做了个手势。

    众人点头,跟随他的步伐,朝着破洞口游去。

    此时沉船的破洞口外面,松软的海底沙地上已经堆积了一堆各种瓷器,瓷碗和瓷盘这一类的居多。

    冷志文又打了个手势,队员们瞬间意会,开始把收获朝着浮筒内装了起来。

    多余的瓷器,则装在吊篮内。

    直到所有搬出来的瓷器全部装好,这才拉动吊篮上的通信绳,示意浮吊船可以开始起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