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参与制作的人都不得不佩服王爷的脑袋。

    现在,他们就是科研人员,脑子里面根本就不在乎外界的纷纷扰扰,想的只是怎么将王爷脑海之中一个个奇思妙想的东西给制造出来。

    比如眼前的这个机器,就是古代版的“磨米机”!

    古代没有电,因此,李昭就稍微改良了,使用的就是滑轮装置,最终利用水流来实现力量转化。

    稻谷收进去之后并不能吃的,因为还有一层黄色的外壳。

    种田的老农民将稻谷放在手掌中用力一撮,黄色的外壳就会脱落,露出里面白净的大米。

    而在这个时代,他们要吃到白净的大米可是一点都不容易。

    需要舂米!

    如果没有李昭的这些工具,想要得到白米的过程一点都不容易。

    首先得收割,打谷,暴晒,扬扇杂物分离,最后便是舂米。

    舂米过程并不复杂,家家都会这个技巧,就是有些费力、废人。

    舂米是力气活,就像是古代的捣药罐,只需要一个棒槌和一个盛器。

    棒槌是用来砸谷子,使得它外表黄壳破碎,这个过程就像是捣药,原理都是差不多的。

    如果还要用专业的术语来解释,那就是质壁分离。

    但这种做法是非常具有局限性的,那就是不能进行大量的稻谷剥离,不管是容器还是人力都有限制。

    古人为了改进这个东西,就设计了一种更为简单一点又节省力气一点的装置。

    那就是用碓床。

    碓床所采用的就是大型的石臼,形状和酒盅相似,但要大。

    每当村落收割稻谷后,大家就会凑在一起出人出力,这样就会方便也快捷的多,算是在工具上更进一步了。

    可是局限性也很大。

    当然,古代人民的智慧也是不可小觑的,除了以上两种,还有一种就是石砻。

    石砻也就是俗称的石磨,就是大石磨,可以用来磨豆子、稻子、小麦,但这样得到的并不是纯米,而是糙米,需要将糙米再次放在扬扇之中吹筛,将那些糠还有壳都去掉。

    但因为古代的老百姓都十分艰苦,他们也买不起白米,更加舍不得浪费,很多时候都是吃这种没有完全去壳的稻米,做成米糠团子。

    这才是古代真正底层人的生活。

    李昭所做的就是进一步的改变这种工具,进而解放人解放生产力。

    在李昭看来,人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时代的每一件工具都太耗费人力了。

    他等不起。

    于是,他就利用了一下自己想到的知识,设计了再度精华版的舂米装备。

    这个舂米装备借鉴的就是后时代的磨米机原理,以及能够利用的力学原理。

    舂米装备需要用到滑轮机,因此,李昭还将滑轮组也给设计了出来。

    这得多亏了物理知识,不然他还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动滑轮和定滑轮他都给弄好了,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的节省力气,再利用水力就可以进行磨米了。

    “来来来,赶紧搬出去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