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永乐五年,此刻的大明宝钞已经贬值到洪武八年的三十分之一了。

    仁宗登基,废除了钞中盐,大规模回收大明宝钞,可惜在位时间太短。

    宣宗登基,都察院左都御史竟然建议推行连坐法,鼓励民间告发、检举不实用宝钞的行为。

    ……

    一直到成化年间,一两银子的宝钞购买力只值一文钱,其制造成本已经超过了实际使用价值,于是才停止了发行大明宝钞,但却没有明着宣布废除大明宝钞。

    有意思的是明朝的皇帝认为大明宝钞无法流通是因为商人在从中作梗,各种打压,诸如一次性增加十倍的商税等等。

    大明宝钞初衷是为了便民,但在成了夺取民间财富的工具,退出的真正的原因就是信用的问题。

    没有准备保证金,也没有回收,更没有控制发行数量,以至于贬值过快,流通阻塞。

    看着紧紧盯着自己的众商人,毕自严忽然笑了:“既然诸位问这个问题,那就应该是知道大明宝钞退出的真正原因了。

    既然知道了,那本官问问诸位,大明朝廷缺银子吗?”

    不待众人有所回答,毕自严继续道:“内库、太仓库、节慎库、常盈库等具体有多少银子,本尚书不方便透露,但你们应该是比你们猜想的多的多。”

    “抛开这些,本尚书再给你们算笔账吧,大明现在试行还地与民,目前估算是九亿亩左右,平均六两一亩,总价值是四十五亿两。

    二十年还清是两成利息,那就是九亿两的利息,合计五十四亿两,二十年平均是每年两亿七千万两。

    除此之外,每亩的赋税大约是四升,每年合计赋税三千六百万两,商税有多少暂时不好说,但绝对不比田赋税少。

    这三者加在一起就是三亿四千万两白银,如此多的白银,你们觉得朝廷需要私自去印一些汇票吗?”

    一笔账算下来,众商人们都错了。

    都是被毕自严算出来的账给吓到了。

    几亿两银子,花都花不完,还用印汇票,脑子坏了才会这么干。

    以后再有人说富可敌国这个词,他们一定会狠狠的一巴掌抽过去,这是在打他们的脸。

    “你们有些人是不是在想,还地于民只是二十年时间,二十年以后就没有这么多了。

    但本官可以告诉诸位的是,有了这二十年的夯实基础,二十年后大明只会更加的富有,可以想象一下宋朝。”

    说到这里,毕自严沉顿了,扫视着众人:“况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