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不就是后世的杂交水稻的培育方法吗?

    农业研究院都已经有这种认知了吗?

    这要是研究出来,那真的是逆天了,将彻底的改写华夏、乃至全世界的农业历史。

    压抑着兴奋,崇祯淡淡道:“这是谁想出来的?”

    “陛下,此法是我们根据西汉著名农学家氾胜之在《氾胜之书》中记载「穗选法」改良而来,很有些类似畜牧中的杂交、果木中的嫁接之法。

    可惜通过这两年的试验,进展虽然有,但不算太大。”

    见宋应星有些泄气,皇帝态度不明朗,一直未出声的火器研究院院长徐光启立刻站了起来:“陛下,关于这件事情,臣有几句话想说,请陛下允许。”

    “准!”

    崇祯好奇的回应了一句。

    徐光启沉声道:“陛下,对于培育种子的事情,宋院长与臣聊过很多次,臣认为此理论上是可行的,理由有三,

    其一,氾胜之是西汉著名的农学家,他这本书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的《农书》,称之为三大农书,

    如果此法有问题,经历了这么多年,不说删掉此法了,但至少会在书中批注,但现在没有,那就是说明被历代农学家认可的,

    至于为什么没有成功,一是这项研究耗费的物力、人力、财力等根本就不是个人能支撑的,二是历代高层不重视。

    三是研究是书籍少、对农业的认知不够。

    恰恰这三点在现在都不存在,西汉离现在已经一千六七百年了,历朝历代的农书数不胜数,有无数的经验可以借鉴。

    陛下和朝廷对农业研究的重视、投入的财力、给予的支持等,都是华夏历朝之最,我们欠缺的是时间而已。

    其次,据臣所知,据朕所知三河马就是杂交来的,骡子还是马和驴杂交来的,还有果木的嫁接等,动物都能完成跨品种的杂交,那植物也是可以的。

    第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多余的研究方向,既然如此,那不如先做着,

    成功则罢了,失败了也是积累了经验,同时也是给后来人排除了一条错误的路。

    臣记得,陛下当初对臣和院中的几位主事说过,研究就是在不断的试错中前进,最终结果不一定正确或者满意,但研究过程的发现才是最重要的。

    请陛下给农业研究院一些时间。”

    “陛下,臣赞同徐院长的想法!”

    “陛下,请给农业研究院一些时间!”

    徐光启的声音刚落,工业研究院的院长王徵、岐黄研究院的院长张景岳两人站了起来,朝着崇祯躬身。

    他们都是搞研究的人,自然是明白这其中的难度,但更知道未来的潜力。

    见状,崇祯看着徐光启,轻声道:“徐爱卿,还记得朕送给你们火器研究院十六个字吗?”

    83中文网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