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为读书人,如此推推嚷嚷的,成何体统?”

    “人太多了也看不到,再往前挤,踩到他人出了人命,诸位都罪责难逃!”

    “本官现在念一遍,晚点大明日报会刊印的,耐心等一等!”

    “一甲第一名,刘理顺,河南杞县人!”

    ……

    一刻钟后,翰林承旨将一百六十八名进士名单念完,嗓子都要冒烟了。

    “状元竟然是刘理顺,太不可思议了,千想万想都没有想到会是他!”

    “此人是我同乡,二十四岁中了举人,以后的七次会试全都落榜了,没想到这一次竟然直接中了状元,我还以为要到九次呢!”

    “为啥是九次?九是数之极呀,再说了,从唐以来,你们算算有哪一位参加过七……八次会试?”

    “八次?我的天啦,这要是我,早就决了仕意,有这个决心和毅力,做点啥不比科举强?”

    “榜眼是左懋第,此人也没有听说过呀!”

    “我的天啦,刚刚看送归的队伍就猜测录取的人数少,但没有想到竟然会少到这种程度,竟然只有一百六十八人。”

    “有问题吗?大明一朝至今历经十六帝,代宗前的太祖、成祖、宣宗、英总,基本每科都在百人左右,也就是代宗之后人数稍增,每科在三百人左右。

    老夫若是每记错的话,洪武二十四年辛未金科,只录取的三十一人,这一百六十八人不算少了。”

    “话虽然这么说,但毕竟这次是一万三千余人参考,平均下来……近八十选一,历年可都是十到十五选一,足足差了七八倍。”

    “别说是七八倍,就算是十七八倍又能咋滴,陛下录取的是要真才实干的人,而不是以参考人数来论的。”

    “对,若是按人数来,那每一科的人数都可能从四千人左右增加到六七千人,科举的意义在哪里呢!”

    “的确如此,盛世到来,更需要的的有才之人,宁缺毋滥!”

    “崇祯四年辛未金科,我愿称之为大明立国以来最难金科,没有之一!”

    “赞同!”

    “附议!”

    ……

    “走了、走了,人太多了,挤也看不到,不如去各自省份的会馆看看吧,

    万一有同乡、认识的人中了进士,都是恭贺一下,拉拉关系,即便官场上帮不上忙,私人的事情呢?”

    众人一听也的确如此,慢慢的散去,但依旧是有大量的人朝着皇榜挤去。

    一百六十八名新晋进士在经历了琼林宴、上表谢恩、授新科进士官等诸多环节之后,崇祯四年辛未金科的热闹终于……息了下来。

    不是没人讨论了,只是被另一件期待已久的惊天大事给盖了下来。

    83中文网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