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场考武艺,科目为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

    二场考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

    三场考兵法、天文、地理等;”

    听着孙传庭的回应,崇祯眼中满是惊讶之色。

    他虽然不知道这三场考试的考核标准是什么,但这三场考试确实很全面了。

    很少有人精通这三场考试,有人精通其中一项,也有两项的,但就看怎么用了。

    初场武艺高强之人可放进基层带兵,一位武艺高强的人对基层是一种鼓舞,属于实干型人才。

    二场的地雷、火药都是技术性的活,如果精通可以放入火器营中,属于技术人才。

    三场的兵法、地理等,可以带兵,也可以做个副手,出谋划策等等,属于指挥型人才。

    如此有前瞻性的建议,朝廷竟然没有重视,当真是可惜了。

    从另一角度来看,皇帝是真的不重视武举。

    “陛下,武举的考核方式可以这么做,但武举三甲录取武进士人数以及授予的官职还没有定下来,这些也需要确定下来,”

    崇祯听完面带思索之色。

    大明至今两百多年,每场文科差不多录取两百到三百人,这是因为用人的地方多,但武举肯定不能录取这么多。

    一来参加的人数不是太多,二来是录取多了,空缺少,待推的又多了,弊端还是革除不掉。

    现在有两百八十万军队,按照他的设想,以后军人走职业化路线。

    不再有军户、军屯了,军人就是军人,负责打仗,百姓就好好种地,各不相干。

    现在的这种战时为军,和时为民,简直就是有些不伦不类。

    看似没有消耗百姓和朝廷的粮食,实际上军田都被各级将领给私吞了。

    等平了建奴后,大明王朝的军队除了镇守九边的军队,以及禁军和京营外,两京十三省,每省各有三到五万军队就足够了。

    算下来,大明职业总军数控制在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万是最好的,再弄30万的预备役就足够了。

    如果各省是五万人,就是十个卫所,指挥使、指挥同知在三十人左右,两京十三省合计需要四百五十人,千户更是七百五十人。

    ……

    崇祯慢慢的算着账,群臣也看着沉思的崇祯,武举录取人数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利益。

    好一会儿后崇祯才出声,群臣精神一震。

    “自此以后,武举每科录取科人数为八十八人,设一甲三名、二甲十七人名、三甲六十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