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崇祯打断了孙承宗的思考:“从目前来看,利大于弊。”

    “甭管他们怎么认为,朕问你,建奴能突破锦宁防线吗?”

    “不能!”

    孙承宗的回应很坚定,回答完后愣住了,随后笑了一下。

    既然无法突破锦宁防线,知道了又如何?

    至于说暹罗、缅甸、吐蕃那些,他们自己内部事情都一大堆,哪能顾得上大明怎么样。

    孙承宗笑了一下,又道:“可是……陛下,大明有邸报,权威性比您这个大明日报好多了,你为何又要弄一份大明日报呢?而且您这报纸过于简单了,既然是日报,那就是每日都有,您总不能天天写文章吧。”

    “当然是赚钱了!”

    “赚钱?”

    孙承宗愣住了:“虽然是写的是朝廷的决议,可百姓们不可能每天买这个看吧。”

    “孙先生,这份大明日报只是个雏形,离朕要求的还差很远。”

    崇祯说完,拿出一张新的宣纸,在上面写写画画,他要给孙承宗上一课。

    一刻钟后,崇祯将笔放下,扫了一眼后点了点头,随后递给了孙承宗。

    “孙先生,你再看看这个。”

    孙承宗接过后,认真的看了起来,只见宣纸上被划分了很多板块。

    朝廷决议、名人诗稿、故事、民生问题、八卦趣事、广告等六个板块。

    PS:明代的印刷技术很发达的,雕版、活字版都有了普遍的应用。活字版不仅有木活字,而且出现了铜、锡等金属活字。最牛的是他们还能弄插画,而且还能搞出五彩缤纷的彩色。所以,只要能设计就差不多能印刷出来的。

    看着板块的标题和备注,孙承宗眼中由开始的疑惑到兴奋,最后凝重了起来。

    “朝廷决议是吸引百姓关注的,诗稿是吸引文人的,广告是吸引商人的,民生则是吸引工业的,而故事和八卦就是增加娱乐性了。”

    “等运作成熟了,文人诗稿可以收费,广告也能收费。”

    “一份三文钱,我大明有两万万人,一天卖个百万份,一天就是六千两,一个月18万两,一年近两百万两,再加上文人诗稿的费用、广告的费用,一年三百万,只高不低。”

    “嘶……”

    孙承宗眼中满是惊骇,要知道大明一年的国库现银收入也不过300到400万两而已。

    PS:明朝的识字率在历朝历代算是第一的存在,大家可以查查资料。

    “一张大明日报吸引士农工商的关注,既能传递消息,又能赚钱,这主意简直绝了,陛下当真有绝世之才。”

    听着孙承宗喃喃自语,崇祯也是暗自点了点头。

    不愧是大明末年最出名的首辅了,只是看个案例,就能想到这么多。

    虽然还没有看到大明日报的本质,但估计要不了多久就能琢磨出来。

    他弄大明日报的目的就是引导舆论、传递信息、赚钱。

    现在看可能差了点,但练了新军,内部稳定了,他就将水泥和自行车搞出,这两样都很简单。

    从北京到各省首府的水泥路修出来,用自行车,一天别说六百里了,配合驿站一千里路都有可能。

    “行了,你先去忙吧!大明日报的事情出朕口,入你耳,不得外传。”

    “对了,你刚来京城还没有住的地方吧,去找李邦华,在那些被抄家的大臣中挑一座府邸先住着。”

    孙承宗嘴角抽搐了一下,随即退出了东暖阁。

    出了东暖阁的孙承宗恍如隔世,魏忠贤死了,余犯在清算,朝堂算是清明了,想必东林党也不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