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十月份的京城,西伯利亚冷风的先锋部队,已经顺利抵达了。

    中科院计算机室外,北风萧萧。

    室内,却是热情澎湃,陈国华的一番发言,可谓是震耳欲聋。

    身为年轻人,他是敢于发声,提出疑问的学生。

    并没有因为现场都是教授专家,还有院士等大佬,就畏手畏脚。

    除了提及晶体管之外,陈国华更是畅所欲言,开始畅想一种新的设想:集成电路计算机。

    他这是通过晶体管本身体积很小、生产成本很低、寿命比电子管长得多等特性,提出来的一种假想。

    并且也说明了,这就是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反正就是学术讨论嘛,怎么实现先不说,技术理论基础,必须得给它先理顺了。

    华罗庚是数学家,但他的脑子运转速度更快,比103型计算机还要快不少。

    因此,陈国华提及的这些设想,华罗庚就在脑子里开始进行数学模型演算了。

    当然了,只能是大概,何况也没有太具体的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现如今的内地,对晶体管这东西,实在是有一种难以启齿的痛。

    早在两年前,也就是一九五六年,就在中科院的物理研究所,陈启宏等专家就研发出了内地第一台晶体管,并且也实现了晶体管的批量生产。

    然而,由于设备原材料等方面的限制。

    国产晶体管直接就被进口产品取代。

    并且陈国华提及的集成电路化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只是很小的一个难题,还有二极管、记忆磁芯和阻容器件,以及磁芯板设和制造、晶体管测试仪、磁芯测试仪和电灼式打印机、机箱设计和制造等等。

    这些无一不需要钱和人才去堆砌。

    更别说陈国华畅想的集成电路设计了,这个就更加困难了。

    因为这背后意味着一整个产业链,而不仅仅只是一台计算机罢了。

    当然,陈国华提出的集成电路这个设想,还是给闵乃大、夏培肃等人极大的启发。

    便是回过神来的华罗庚,也忍不住笑道:

    “老夏,还是你独具慧眼啊,早早把小陈收入自己门下.”

    “哪里,这小子说的这些也不知道对不对,就是乱说一通.”

    夏培肃还谦虚了几句,好在临近午饭,这才结束了今天上午的工作。

    虽说一个上午,都没有什么进展,但毫无疑问,陈国华提出来的集成电路设想,对大家的冲击都很大。

    理论需要慢慢完善,更需要实践来检验。

    而在场的众人,都是数学、计算机领域内的尖端人才专家,眼光自然不差。

    必须承认,陈国华这个年轻人,想法确实足够前卫、新颖。

    两天之后,陈恭禄从南方北上,终于回到了京城。

    翠花胡同,二进四合院北房客厅,一家人团聚。

    陈梨花也跟着来了,她就是来看看她弟弟妹妹的,过几天再重回金陵。

    “爹,您这次是调到哪个部门啊?”

    饭桌上,陈国华好奇地问了一句。

    不管他父亲是在什么部门,其实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少影响。

    他走的是科研之路,他爹是部队系统,完全就是两条不相干的路。

    之前,他还想着跟罗峰他们这些同学搞好关系,未来多个帮手,毕竟那个时候他们是四兄妹相依为命。

    但是现在嘛,陈恭禄今年五十七岁,最起码还能活十几二十年,甚至是几十年。

    如此一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