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睁眼说瞎话,脸不红心不跳气不喘!

    蔡京是个足赤的大奸臣,正如他说的那样臭名昭著。

    历史上,蔡京主政期间,在宋徽宗支持下,借继承宋神宗新法之名,不断改变盐业、茶叶的专卖制度,改革币制、完善市舶制等,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持续大规模打击以元祐党人为主的政敌。

    国家治理方面,将社会救济规模化、在医疗上,教育上等有诸多不可忽略的贡献,属得民心之举。如崇宁年间主持“崇宁兴学”,要求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然而,蔡京虽然促进了宋代医疗处教育等事业的发展,制度改革也暂缓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也满足了最高统治者八帝徽宗的奢侈之求,但蔡京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经济改革,采用的是急功近利的方式。过早地消耗了民力,激化了社会矛盾。

    尤其是经济改革的成果并未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反而刺激了统治阶层的腐败。自己借助各种机会大肆敛财,满足一己私欲,使得民心尽丧。各地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起义,加速了王朝的衰败。

    北宋末年,金兵围攻开封,宋徽宗赵佶退位躲到深宫不出来。宋钦宗继位,又听取被打压,自诩忠臣的大臣们的建议,名义上肃清朝!堂,实则排除异己。追究年老体衰的蔡京祸国之罪,被称“六贼之首”。

    其实蔡京类似于清朝和珅,能力出众,有功有过。落得一个奸臣贪官的臭名声乃是需要人来背锅。当然,不管怎么说吧,蔡京是个奸臣贪官无疑。

    蔡京精明无比又不笨,自己也清楚自己究竟是什么货色。看着黄安说自己是国家栋梁,冷冷笑道:“黄镇北,老夫不喜欢听这些场面话,说实话。”

    “太师恩相,末将说的是实话,也是肺腑之言。”黄安知道蔡京贪婪无度,但此刻绝不能说这些话。打死也不能说,只能咬死对方是清正廉洁之官。低头之时眼珠子乱转,变着法地说蔡京好话。

    “太师的是百官之首,关乎国家命脉乃是国之重器。若是没有恩相挑起大梁,怕是朝堂之上乱象纷呈。维持如今的局面,全赖大师维持。连当今圣上都仰仗恩相,您不是肱骨之臣又有何人担当得起?”

    试问?这世上谁不喜欢听好话?

    何况黄安说的有理有据有节,又全是实话。蔡京心情愉悦,觉得黄安会说话是个人才,却依旧板着脸:“嗯,你说的有几分道理!然而朝堂之上却有不少人指责,老夫是贪官奸臣,你又如何看?”

    黄安察觉到老头子有点高兴,来了兴致,愈发慷慨激昂:“哼,那些全都是乱臣贼子,嫉妒太师恩相得到圣上信任。末将认为太师您坚持改革,发展教育,医疗等,是利国利民之道。也是把大宋现在的蛋糕做大,这样人人都能够获益。百姓吃饱穿暖,功在千秋。全是那些小人中伤恩相,诬陷诽谤。”

    “好,说得好!那该如何处理?”蔡京脸上多出笑意。

    黄安见老头子问了,继续夸夸其谈:“太师恩相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让别人羡慕去吧!一群跳梁小丑而已,如何是恩相的对手?当然,必要时拉拢一批,打压一批,孤立一批,分化处理,远交近攻。”

    “哦,镇北你还懂得政治?”蔡京满脸诧异,来了兴趣。

    “太师,不太懂。”黄安摇摇头,实话实说,随后又补充:“但是兵法之中讲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强攻。对待敌人,一法通,则万法通。”

    “一法通,则万法通?”蔡京呢喃自语,眼前一亮。随即又问了几个在朝堂之上碰到的难题。黄安皱眉思索,郑重地回答,不全面甚至有误,却又蕴含不少道理。令蔡京想得通透连连称赞,大笑不止……

    当黄安结束与蔡京的谈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