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名。

    至于二甲和三甲的进士,则直接根据这些考生考卷上的标记数量来定夺,人数方面是二甲五十人,三甲二百五十人。

    不过中书令王淳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殿试的考卷应只弥封而不誊录,可以借此机会查看考生的书法,因为字如其人,见字见其行,从一名考生的书法可以大致看出其品性如何。

    一个书法优美的考生品性往往差不到哪里去,相反,一个考生若是字迹潦草,说明他为人心浮气躁,难堪大用。

    但萧恪却不以为然,毕竟后世最常用的宋体字,据说不就是大奸臣秦桧所创吗?难道也能说字如其吗人?

    而且他太清楚王淳打的什么主意了,一旦不誊录这些考生的考卷,以他们真正的字迹去交由考官评阅,这些世家大族就有太多的操作空间了,只怕到时候不分左右榜的一甲和二甲都是清一色的世家子弟。

    而进士和进士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比进士和举人的差距都大,往往他们的进士等级已经决定了他们将来在官途上的下限和上限。

    一甲进士只有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合成“三鼎甲”,称为“赐进士及第”,其中状元可以马上授予六品京官,榜眼和探花可以安排七品京官。

    而二甲进士称为“进士出身”,名次靠前者可以以试用主事的身份在六部行走,试用期结束之后若是获得本部长官认可即可失授。而名次看后者,只能跟三甲进士一样,没有什么机会留在京中任职,大多外放为县令。

    三甲进士约占进士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称为“同进士出身”,基本都是外放为县令,若是没有空缺,只能在吏部登记候补,待有空缺再补用为官。

    因此,若是让世家大族垄断了一甲和二甲进士,只怕整个朝堂又再一次被世家大族所垄断,而那些寒门子弟只能外放为官,难有出头之日,这是他绝不愿意看到。

    所以说,他是绝不会容许这种事情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