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且不说,但大兴县学训导张应华一家人,却是开开心心地过起了小日子。

    在周进没有到任大兴县令之前,张应华一家人在吃穿用度方面极为节省,即便如此,也只能保证不断炊,日子过得极为清苦,他老婆从娘家带来的那些金银首饰,都差一点儿被她给全部当掉了。

    周进到任之后,张应华先是积极参与下乡宣传,拿到了五两银子的津贴,年底县衙封印及年初县衙开印,又各有一笔不大不小的福利,合起来又是十多两银子,有了这大约二十两银子打底,张应华一家人这才算是从生活窘迫的泥潭之中爬了出来。

    去年腊月时,为了过好这个春节,张应华的老婆沈氏,不仅为家里人都添了一件新衣裳,还一口气买回了五斤牛肉,五斤羊肉,鸡鸭各一对,黄酒一坛,过了一次幸福年,不仅张应华、张含光父子俩吃好喝好,沈氏和她女儿张含亮也不顾形象,吃得满嘴流油。

    以至于张应华喟然感叹道,“这才算是人过的日子啊。”

    为此,他带着儿子张含光,亲自上门给周进拜年,父子俩规规矩矩地向县令大人磕了三个响头。

    吓得周进连忙把张应华搀扶了起来,“孩子给我磕头,我便勉强接受了,但你我也算是同僚,可千万别折了我的阳寿啊。”

    这次统收统销之策,张应华虽然不太理解,但也算尽心尽责。

    傅检外出开展商务洽谈时,他便主持大兴县学工作,还带领县学生员们,不辞辛劳,协助县衙户房开展土豆种植户的名单录入工作。

    等到夏收过后,农户们前来出售土豆,张应华还带着县学生员,帮忙过秤、计数、出纳,忙起来时,甚至还帮着装货、卸货,可谓劳苦功高。

    他的这些表现,周进完全看在眼里,在发放劳务费时,虽然没有把他抬高到傅检那样的福利标准,却也给了他三百两银子的好处,让张应华喜出望外,一时间情难自已,差一点儿就要泪洒当场。

    张应华深感自己跟对了人,他的这一番付出不算白费了。

    三百两银子到手,张应华和他老婆沈氏,对这笔钱的用途有过好几番商议。

    沈氏的意思是,张含光、张含亮兄妹俩都有些大了,最近这几年便要陆续开始谈婚论嫁了,如今全家人都寄居在大兴县学,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不如拿这笔钱买一套房子。

    “不拘是买在北平城中,还是买在紫檀堡万柳园,我都心满意足。我跟着你张应华颠沛流离,也吃了许多年的苦了。我本人倒也就罢了,但你不能让未来的儿媳妇也跟着咱们寄人篱下吧?”沈氏哭诉道。

    “这是什么话?”张应华呵斥她老婆道,“我是大兴县学训导,我便住在县学里面,这也是理所当然之事,怎么在你嘴里变成了寄人篱下?你这话也太不中听了。”

    张应华是一家之主,他大喝一声,把她老婆沈氏镇住是不难,但张应华心里也清楚,不买一处房子,确实也非长久之策。

    别的不说,单说以后儿媳妇进门,总要给她预备一间婚房吧?

    想到这里,张应华便叹了一口气道,“行行行,这件事便依你。不过这是一笔意外之财,也不能保证以后就一定还有。因此买房可以,但不能把这些银子全部拿来买房,至少要留下一百两银子作为家用,以备不时之需。”

    “这我省得。”沈氏喜滋滋地说道,“那您拿个主意,这买房子,究竟是买在北平城里好,还是买在紫檀堡万柳园好?北平城中的房子保值,但万柳园离你的工作地方又近,开会点卯都方便。关键是,那万柳园的房子修建得是真好看,里面的园林绿化,就像是城里高官显宦之家的后花园一般,让人看了真眼馋啊。”

    “瞧你这出息,一些花花草草就把你的眼睛蒙住了。”张应华没有好气地说道,“要是按照我的本意来说,当然是把房子买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