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又给了水喝,开玩笑回道。

    两人一问一答,倒是让旁边来买书的三十多岁生员多看两年,这生员问道:“苏轼的诗,小孩口气倒是不小。”

    掌柜道:“这是咱们县学的黄夫子,专治明经。”

    纪元拱手:“见过黄夫子,小童信口胡说,还望夫子不要见怪。”

    黄夫子摆摆手,见他衣衫褴褛,又见他买的笔墨俱是最差,开口道:“口气虽大,话里的意思却好,怎么会怪你。”

    “这是要准备十月的考试?”

    纪元点头,黄夫子笑:“既如此那便好好学吧,说不定我们还有机会做师生呢。”

    等黄夫子走后,掌柜才低声道:“这位夫子可是县学的佼佼者,一边备考一边教学。今年乡试,他还要去府城考试,最近就是在采买物件,不日便回去府城。”

    纪元所在的县为正荣县,上面统归建孟府管。

    考试,自然要去府城考。

    八九月份的考试,若考中便是秀才变举人,考不中就回来。

    这么看来,若黄夫子考中,他上县学时候,也不会见到。

    考不中则回来继续教书。

    黄夫子讲,说不定我们还有机会做师生,这话着实豁达。

    纪元对县学又有了些好感,心里自然更加期望可以过来读书。

    当然,重点还是免学费,或许还能包吃住跟学杂。

    后者就不想了,能免学费已经很好。

    纪元并未走远,只在书铺附近逛了逛,翻了翻书铺其他书籍,只等着安五叔回来。

    安五叔办事也快,接着他便回村,时间一点也不耽搁。

    他这一下午过得充实,私塾三月大考的成绩却已经出了。

    蒙学跟小学分开后。

    蒙学那边也有几个小孩欢欣鼓舞。

    学霸们走了!他们终于可以拿甲等的成绩了!

    不过大家更关注的,还是小学的成绩。

    小学只有五人,每次考试都关乎去县学考试的名额。

    最紧张的,莫过于安家。

    安家长房跟三房平时互有比较。

    现在都上了小学,更是要比。

    所以早早等着赵夫子出成绩。

    纪元回到安纪村,刚把自己买来的东西藏到自家厨房里,就去找安大海。

    安大海帮他放牛,他肯定要赶紧接手。

    没想到找了一圈,安大海竟然不在外面,问了才知道,安家大娘子把他喊回去了,一起去了赵夫子家中。

    去赵夫子的家中?

    这是出了什么事?

    纪元快步过去,赵夫子的私塾距离家里不算远,平时互不打扰,很少有学生主动过去。

    被安大海带着的小黄远远看到纪元,开心地跑过来。

    其他人也看了过去。

    纪元来了!

    只听安家三娘子道:“他一个孤儿,读书不过两月,凭什么能比得过我弟弟的文章?!”

    “赵夫子,你莫要太过偏心!”

    这话一说,旁边安大娘子道:“什么叫太过偏心,你儿考不好,拿不了第一,便质疑别人吗?还把我儿喊过来,像什么话。”

    听着样子,应当还是为成绩惹出来的事。

    纪元快步上前,先跟脸色铁青的赵夫子行礼,这才低声问道:“大海,怎么了?”

    安大海正发愁得很,直接把事情简单讲了。

    三月末,私塾照例大考,这原本没什么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