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明朝的水稻亩产量才不过100公斤出头,后世的亩产量整整是他们大明朝的15倍。

    这让他对后世的农业发展极为羡慕,明明不到400年时间,怎么粮食亩产量相差如此悬殊呢!

    看到后世的粮食亩产量如此逆天,他双眼嫉妒得发红,恨不得把袁隆平弄来大明帮他也提高一下大明的粮食亩产量。

    自从他登基以来,就没有过一天好日子。

    不是今天这里大旱,就是明天那里大旱,天下百姓饿死的不计其数。

    他每次看到这样惨绝人寰的奏章,他就狠自己没用,不能让天下百姓吃饱饭。

    要是他们大明的粮食亩产量也有那么逆天,哪怕是后世的一半,他的大明也不会到如今的局面,天下百姓也就不会造反了。

    他知道必须改变这个局面,要不然大明将和历史记录的一样,在崇祯十七年灭亡。

    可如今这个局面让他怎么改变?他一点头绪都没有。

    突然之间,他想起一个人,说不定能对目前糜烂的局势有所帮助。

    此人就是礼部尚书徐光启。

    他记得徐光启是农学方面的大家,编著有《农政全书》。

    说不定徐光启可以从袁隆平的事迹中找到让大明粮食亩产量提高的办法。

    虽然他也知道此事难度极大,但他也没有办法,只能死马当活马医,让徐光启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办到。

    徐光启看向天幕的目光中是既震惊又羡慕。

    他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在大明是数一数二的,正因为他这方面是专业的,所以才非常清楚粮食亩产量1500公斤有多么恐怖,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亩产量。

    没想到居然被400年后的一个后世人做到了,他心中除了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是对袁隆平的敬仰。

    一看到后世粮食亩产量高达1500公斤,再一想到如今大明天下干旱导致的百姓饿殍遍野,他就深感痛心。

    要是他们大明也能有这么高产的粮食亩产量,那他们大明何至于到如此糜烂的境地。

    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战乱四起,不就是因为天下大旱导致粮食减产养不活百姓引起的吗?

    要是他们大明有足够的粮食,大明江山也就不会岌岌可危。

    他也不是没有想过按照袁隆平杂交水稻的办法研究出高产的粮食,可他无奈的摇了摇头。

    袁隆平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才得以在全国推广杂交水稻,那么他们大明想要做到这一步又要花费多长时间呢?

    50年?还是100年?

    可偏偏他们大明最缺的就是时间。

    他记得很清楚,大明在崇祯十七年灭亡,现在研究杂交水稻根本就来不及。

    就在这时,府里的一个仆人过来传话。

    “老爷,皇宫里来人,说是陛下要见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