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的素材,在宋应星遇到崇祯皇帝之前,就已经整理地差不多了。担任科技清吏司郎中之后,他又获得了更多的资料,加以补充后,发版了《天工开物》,比起原本历史上那本,要更全面,更详实。

    一经发布之后,顿时洛阳纸贵。很多人都是在看了这本《天工开物》之后,才把崇祯皇帝所推广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大明现有的具体事物相联系起来,一下都恍然大悟,原来科技就在身边!对这个时代的大明人来说,让科技对他们更少了一种神秘感。对于推动科技在大明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比如说,原本从事炼铁的人知道了,原来科技还能解决他们炼铁中遇到的问题。原本想不明白的难点,通过《天工开物》,终于知道了大概是怎么回事。如此一来,他们自然就对相关方面的科技有兴趣,想着多了解下。

    炼铁如此,其他行业也是如此。至少让很多人对数理化三方面都有了很多兴趣。

    而早朝上的宋应星,没想到自己只是一个举人而已,虽然皇上当初就有提及过这事,可今日,他真地成为了二品尚书,文官中最高的官位之一,他又怎么可能不激动呢!

    此时此刻,宋应星强行压抑着心中的激动,大声而有力地回应道:“微臣愿意将所有精力都投身到壮大大明科技之上,百死而无悔!”

    说话的同时,他的脑海中就闪现出应天府城外,和崇祯皇帝初次相遇的那一幕。皇上当时的话语,又在他耳边响起。

    如今,皇上已经兑现了他的承诺,科技清吏司提升为科技部,而他,区区一个举人,也被皇上特旨提拔为正二品的科技部尚书。那么,接下来就是自己要用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回报皇上,方不辜负皇上这份知遇之恩!

    自古以来的六部,到大明这个时候,就多了两个部,也就是刘懋为尚书的交通部,和宋应星为尚书的科技部,一共是八部了。

    不少臣子羡慕地同时,便拿眼瞧向站在前面的礼部尚书孙元化。因为孙元化还兼任着一个新的衙门,就是教育司!按照皇上之前的做法,先新设一个衙门,级别会低一些,等做出了成绩之后,就提高规格,成为一个新部了。那这个教育司,会不会以后就成为教育部呢?

    许多臣子对此,都给出肯定的答复。这么一来,孙元化岂不是占了两个位置?

    想到这些,就有臣子开始打教育司的主意了。六部尚书,不,现在是八部尚书,是天下文官追求的最终目标(当然,内阁也是),可位置只有这么几个,如今都已也有人。可这教育司,是不是可以动动脑子?新的衙门刚成立,那可是可以鲤鱼跃龙门,越级提拔的。

    刘懋不说,宋应星连进士都不是,只是区区一个举人而已。可就因为他在科技领域比别人多懂一些,好运就降临到他身上了。如果自己去从事教育方面,在这方面多点贡献,那以后会不会有这样好运?

    不少臣子对此的看法,是觉得有希望!特别是那些自我感觉对于教育这一块有心得的,比如开办过书院的那些,就更是觉得可以考虑走一下教育这条路子。

    于是,让崇祯皇帝没想到的事情就发生了。

    早朝结束之后的几天,他就收到了不少奏章,大概就是献言献策,如何扩大如今的童校,又或者,如何补充教育的不足,比如致仕官员开办书院等等,可以给其便利,规定其书院学科内容,纳入教育司管辖,可称之为民办童校。

    对这些奏章,崇祯皇帝倒是欢喜的,便朱笔一批,转内阁认真考虑,和司礼监会商,拿出具体的章程。

    忙完了这些,崇祯皇帝就又有点苦恼,大明科技的基础还是太薄弱了。

    他一直在试验电的应用,可是效果都不理想。不是说产生不了电。要产生电,用电磁感应就很容易实现。而是有关电的存储和运用,需要的配套基础工业太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