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都是有俸禄和官庄的,家里又有父母照顾,自然过的不差,又听说两人已订了亲,等及笄便能嫁出去,而自己已然十七,只因是庶女,家里嫡母并不像对她的嫡女那样操心,而生母又不给力,所以至今亲事还没有着落,心中因担心婚事而感到难过。

    原来,虽然按府里的规矩,女子全部养到十八岁由宗人府指婚好压榨她们的收入,但一般对女儿较关爱的父母,都会在那之前相中一门亲事,订好亲,只等满了十八就嫁过去,不用宗人府指婚,免得宗人府给女儿指个不靠谱的丈夫。

    诚郡王只是想将众姑娘留到十八岁,所以只要达标了,他自然不会非要姑娘们由宗人府指婚,自己嫁不行,他只是想要钱,倒没存着让女儿或孙女嫁到未知人家的想法,自然对赵兰嫡母等人的行为没什么意见。

    因此,赵兰的嫡母就为自己的亲生女儿搞定了一门婚事,但对她就没那么尽心了,所以赵兰目前尚未订亲,明年就只能让宗人府指婚,不知道嫁个什么人家了,这样一想,就不免落泪,想着同是宗室,自己命运怎么这么惨。

    原来这宗人府指婚,宗室男子大龄未娶倒还好点,因为一般会指个宫选第三关没选上刷下来的女人,这些女人条件都是极优的,要不然也不会跑来参选,所以他们一般娶的妻子还过的去。

    但这宗室女子嫁夫,又没个宫选刷下来的优秀男子等着她们嫁,往往嫁的便是那些条件不好的,毕竟条件好的早娶亲了,哪会十八岁以上、又不打算参加科举的还有好的剩给她们——男子一旦娶了有头衔的宗室女子,是不得参加科举进朝堂的,所以宗人府一般从未考中秀才、且有一定家世(毕竟配的是宗室女子,总不可能不考虑家世,随便在乡下找个没讨到老婆的老光棍也能指婚的)的人中挑,单这一条就知道,不会挑到什么好的,毕竟连个秀才都考不中的人,在赵兰想来,肯定是没多大能耐的。

    赵芝和赵芊看赵兰看向她们,不由微微一笑,颔了颔首。

    虽然她们的母亲总是担心着她们府上消耗过大,现在又失了安平王府这单生意,以后日子可能要过的不好了,但她们都是嫡女,不像那些姨娘,照应不了女儿多少,她们的母亲是嫡妻,对她们的照应自然要好多了,再加上她们已满十三岁,有了俸禄和官庄,又马上要出嫁,所以对府里焦急的状况,她们并不过多关心,反正将来她们能过的好就行了,府里过的不好,她们才懒得操那么多心呢。

    其实她们对府里入不敷出的状况是很鄙视的,因为想着还不是父亲兄弟等人或好面子铺张浪费或吃喝嫖赌败光的,要不然不算官庄铺子田地的出息了,光按辅国将军和奉国将军的俸禄,家里也能过的很好的,毕竟她们可是听下人们说过,庄户人家一年二十两银子就够用了,她们当然不是庄户人家,那十倍,两百两总能过不错的日子,结果她们两家,一家俸禄八百两,一家俸禄六百两,比那些没有灰色收入、还要租房子住的低品级穷京官一两百两银子的俸禄多多了,结果还过的拮据,不是父亲兄弟们败的还是怎样,既然是他们败的,她们觉得那就是活该了,所以还担心个什么?

    所以看母亲这样极力钻营,她们觉得是很不屑的,想着与其天天看别人脸色,好给点生意,还不如回家将那一家子败家玩意儿收拾了,银钱好好用起来,家里就能过的很滋润了。

    而这时看赵兰过的这么凄惨,便想着自家母亲担心的事真是太多余了,看看赵兰、李元娘这些人,再对比下她们家的,她们家总没被人抢了收入贡献祖父败家?

    她们两人设想虽好,但没当家哪知道当家的难处呢?让她们母亲管她们父亲兄弟?能管得了么?管不住还是家财被糟蹋了,跟赵兰将钱贡献给了祖父败家也没什么不同,最后没银钱用了,只能到外面看人脸色,奉承些富势的,靠她们资助资助度日了。

    不过她们家的情况,倒的确比诚郡王府的这帮人好多了,对比着赵兰,她们有一种“我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