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将些非家生子全遣散了,家生子的,愿意走的也不强留,于是人终于少了一大半,剩下的,老太太让王柏之夫妻以及姬妾住第一进,她和老侯夫人,带着简安怡的儿子,以及其他庶子女住第二进和第三进,至于老侯爷以及国公爷当年的姬妾,跟她们关系还行或有子女的,就留在府上,没有的就全送到了庄子上。

    就这样,府里也挤的满满当当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已经夺爵了,以后的生活水平肯定会大降的,这还只是开始罢了。

    早先赫赫扬扬的永定侯府,一瞬间便从京城上层圈子里消失,落入了尘埃,并且,除非王家子弟有出息,要不然估计永远也爬不起来了。

    简安英和王柏之站在第一进里,两人脸色都不怎么好。

    第一进正房三间,左右各一耳房,东西各三间厢房,一共十一间房子,要说也不少了,但跟以前侯府他们夫妻两人就住了一套三进的院子比起来,显然要挤多了。

    虽然刚才搬家的时候,不少好东西被那些官兵捞去了,但三进院子的东西到底还有不少,如今要浓缩在这小小的十一间房子里,更甭提这儿还有其他姬妾丫环住的地方,能放东西的地方实在太少,于是东西再怎么减少了,也显的太挤了。

    正房三间,西边做书房,东边做小夫妻俩住的地方,中间是客厅;东西两边厢房。除了中间的厅,剩下四间各住了王柏之的一房妾室;两间耳房,一间住着简安英的丫环,另一间住着小妾们的丫环,均是大通铺,不像在侯府时。简安英的丫环也有单独的住处。至于媳妇婆子们就只能住到这院子最后面的后罩房里,也是拥挤不堪。

    看看这样住下来,东西放哪儿?根本没地方放啊,所以把个房间挤的满满当当的,看起来实在是丑陋不堪,哪像以前住在侯府时,东西摆的错落有致。光是看那些物件摆放,都是一道风景。

    本来老侯夫人和国太夫人说祸根都出在简安英身上,是她撺掇着他搞什么从龙之功搞出祸事来的,王柏之并不认同,因为这事是他先提起的,只是得到了简安英的认同罢了,当时认同时。他还觉得简安英真不错。与他志同道合呢,所以这时看母亲和祖母责怪简安英,他虽然不好反着母亲祖母的意思,但心底并不觉得这样,但这时,看着这拥挤落魄的家庭。王柏之心里堵得慌,对简安英也有些不满了起来。暗道妻贤夫祸少,当初简安英要是劝阻自己,这会儿自己也不会这样了——人们有时候总爱将错误归到别人身上。

    简安英并不知道王柏之已将错误推到她头上了呢,这时看着满院子乱象,想起从李二娘那儿听说的李元娘所在的诚郡王府的做法,于是便道:这东西根本放不下,要不将东西厢房每个房间隔断一下,变成两个,然后四位姨娘在一边厢房就能住下了,剩下的另一边厢房,就用来放咱们这些东西,夫君看怎样?

    觉得简安英的主意不错,王柏之刚才对简安英的埋怨也消了些,暗叫惭愧,自己一个大男人,一人做事一人当,怎么把错误往她身上推了?于是便道:成,就这么办吧,现在就弄,看着这么多东西就烦。

    简安英听了忙吩咐人先用屏风隔一下,明天再找工匠将隔断做好,为了不让其中一人要从另外一人房里经过,到时在靠厅的墙壁上再各凿一个门就是了。

    一下子多了三间放东西的房子,简安英便将那儿权当库房,将些笨重东西全塞了进去,直塞到放不下为止,这下三间正房总算像那么回事了。

    而那几位姨娘自然是气坏了,本来么,知道府里日子差了,没院子各一间房也就罢了,现在可好,一间房还没有,竟搞什么隔断,让她们住那么小的地方,让她们本来就摆不下的箱笼更摆不下了,怎能不气?但就算气坏了又如何,如今家里就这么大地方,王柏之身为男主人,肯定不会委屈自己的,她们就算想申诉,王柏之也不会理她们的,所以她们只好将埋怨堆到了简安英头上,毕竟这主意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