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逆转的方向发展,最终得利的是没藏讹庞和那个小皇子,咱们反而替他们做了嫁衣裳。”

    野利都兰惊道:“你这么一说,本宫觉得倒确实会如此,那该怎么办?”

    苏锦缓缓踱步道:“要有外应,我就不信朝中没有没藏讹庞的对手,没藏讹庞得势,必有人失势,那失势的人有哪些呢?”

    野利都兰想了想道:“没藏讹庞的对手倒不是没有,尚书令张元便是其中之一,尚书令乃百官之首,只是皇上另设相国一职,使尚书令沦为相国之副,张元当然不高兴;在朝廷上和没藏讹庞也相互攻讦,但皇上倒是没有偏袒谁,恐怕皇上要的便是这个结果吧;不过张元自和你们宋国和议之后,便声望大落,最近年余基本上已经处于极度劣势地位,我听说他曾请辞,皇上也差点答应了他。”

    苏锦一听张元这个名字,顿时想起当日在渭州和谈时自己设计策戏弄张元的情形,没想到他已经不在留守会州,而是回到兴庆府了。

    苏锦详细的问了问张元的情形,这个张元颇不简单,身为汉人,在夏国立足十几年,元昊甚为信任他,他也赢得了很多党项官员的尊敬,可见此人做人还是成功的。

    苏锦仔细的考虑拉拢张元的可能性,这一步看似是险棋,但一旦张元加入,在事情出来之后外部发力,将会彻底的扭转局势;但如果张元不愿意加入,而向元昊告密,那整个计划便胎死腹中了。

    这是个两难选择,苏锦难以权衡,但片刻的思索之后,苏锦决定再冒一次险,因为这个险值得冒,首先张元的处境决定了他有很大的可能不会去告密,没藏氏的势力膨胀已经将张元的生存空间压缩的差不多了,从他提出辞官的举动来看,他定然是觉得无力回天,否则一个宁愿背着骂名叛出宋朝归附夏国,为的是实现抱负的人,又怎会轻言放弃?其次是,张元即便告密,对他自身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呢?难道没藏讹庞便会因此退位让贤,让他当朝中的老大?绝无可能!

    苏锦仔细的考虑了各种可能,得出了无害的结论,他决定去亲自拜访张元,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张元出来替自己善后。

    ……

    张元的府邸在东城黑水湖畔,此处树木掩映,湖山秀丽,倒是一处好所在,不过朝廷官员都不愿居住于此,夏国朝廷上下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共识,谁住在黑水湖边,便说明谁即将告老归隐,这黑水湖畔风景虽美,却是官员们口中的禁忌。

    张元当然也知道这禁忌,但他偏偏要搬到这里居住,就是要表明一种药归隐辞官的态度;虽然自己根本就不想隐退,但形势告诉他,自己无力回天,因为自己没有个绝色天香的妹妹送给元昊玩乐,也不是个满头小辫子的党项人,不管自己曾经帮元昊出了多少主意,替他办了多少事情,最终自己还是被一脚踢开。

    当自己试探性的提出辞官之请的时候,李元昊犹豫了一番没有允许他辞官,就是这一犹豫,让张元明白,自己不再是皇上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了,自己已经被边缘化了。

    同样命运的还有其他人,没藏讹庞的猛然崛起,让很多像张元这样的老臣愤愤不已,但谁也不敢多嘴,因为有那个暴君高高在上,多嘴的后果不堪设想,无形中他们成了惺惺相惜的一群人,偶尔相聚黑水湖边自怨自艾一番,却也无可奈何。

    三月初一日,细雨霏霏的下午,人烟寂寥的黑水湖边的小道上驶来了一辆马车,那马车径自行道张元府邸外停住,一个戴着斗笠的身影从马车上跳了下来,身后跟着一个娇俏的红衣女子,两人径自来到紧闭的府门前叩门;看门人冒雨开了小门,那斗笠男子递了一张名帖进去,不一会儿府门大开,十几名护院吆喝着涌了出来,将来人紧紧包围在当中。

    身着黑衫的张元从门内快步走出,盯着戴斗笠之人问道:“你是何人?名帖上那人在何处?”

    戴斗笠之人缓缓掀开斗笠,露出一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