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医生被患者这么问,基本上都不会正面回答。

    谁也打不了这个包票。

    但是医生凭借经验,肿瘤生长需要时间。让患者半年复查一次,其实是有很大把握的。

    就是断定它不会长大。

    那就没必要手术。

    而且就算它真的长大了,半年也不会长得特别大。正常情况下不至于从一粒芝麻大小,然后长到拳头大。

    如果真的发现它在半年时间内,从芝麻粒大小长到了一厘米直径,这时候再切也不晚。

    实际上,很多影像检查没办法发现5毫米以下的肿瘤。

    临床上把1cm以下的肿瘤当成微小肿瘤。

    医生会进行一个综合评估,如果认为它的威胁不大,那就有可能建议患者不做手术。

    因为所有手术都有风险。

    而且有的手术风险特别高。

    还有就是肿瘤有一个特性,越是刺激它,越有可能快速增长。

    甚至有的患者,本来不做手术可能没啥大事。但是做完手术后,反而有可能更糟,几个月,半年就不行了。这样的真实病例有很多。

    手术室内,这台手术在紧张的进行着。

    “小李,你为什么仅凭一个X线胸片就判定它是良性肿瘤的可能很大?”

    章主任好奇的问道。

    “从很多方面做出的一个综合诊断吧!比如边界清晰,还有肿瘤的大小与形状,以及患者反应的症状,患者的病史,年龄,工作内容,生活环境等等,做出的一个综合诊断。在整个诊断环节中,X线胸片其实只是诊断依据的一小部分。”

    李敬生毫不避讳,把自己的诊断方式分享出来。

    “这种诊断能力值得你们几人学习,包括老贺在内,都缺乏这种广面的综合诊断意识。老贺或许有一点这种意识,但是敏锐性远远不够。”

    章主任努力帮助手下医生进步。

    他们能遇到一位这么好的科主任,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亦师亦友,不但对他们的治疗思路循循善诱,让手下医生能够养成为患者长远考虑的好习惯。

    而且发现某个医生身上有着很不错的亮点时,会号召大家向其学习。

    这种科主任,绝对属于良师益友。

    “我挺好奇,李医生是骨外科手法复位门诊的医生,怎么有这么优秀的综合诊断能力呢?能透露一下吗?”

    器械护士的一双明眸看了他一眼。

    很快又盯住患者的创口,密切配合着章主任的手术工作。

    “养成这种综合诊断能力不算难,只要每次接诊到患者,能够认真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与检查报告,然后用自己的思维做出诊断,最后再与正确诊断结论对照。时间久一点,就能拥有综合诊断意识了。”

    贺医生分享着自己的成长经验。

    “只是要怎样提高诊断的敏锐性,比如判断肿瘤是恶性还是良性,是否必须马上处理?患者是否潜在其它方面的风险?预后结果的大致走向如何?这些我认为是最难的。”

    其他医生皆是认真的听着。

    同科室的医生交流最多的是病案例,像这种提升诊断意识、诊断敏锐性的方法,大多数人都是敝帚自珍。

    “说穿了,其实很简单。我是个开诊所的,接诊每一个病都都不敢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大意。因为只要翻车一次,我的诊所就有可能玩完了。代价太大,我一次试错机会都没有,最终逼着我提升诊断的敏锐性。一个患者从他进门的那一刻开始,我很可能就已经开始对他做出一些判断了。”

    李敬生相信任何一位医生在那种强大的压力下,都能变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